[根据]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文学的本质(“
社会意识形态”
),了解了文学形象塑造等一系列问题,也闭环学习了“物质与意识”等基本哲学概念。今天我们继续闭环学习一系列与文学基础理论密切相关的深层次的东西,虽然有点无聊,但是如果你仔细理解它们,然后用它们来指导你的写作学习,水平就会提高。不同的。
按理来说,我讲的一些内容已经是其他哲学老师或者政治老师的责任了。我“跨界”了,哈哈。不过我觉得有必要给大家澄清一下这个概念。
你怎么认为?
7.闭环学习:什么是本质,什么是现象
“自然”,
东西的
内在关系。
“现象”,
这是事物各方面的本质
外在表现。
1.现象有真有幻
真理——是真实表达事物本质的现象;
幻觉——是一种扭曲事物本质的现象。
2.本质与现象有区别
(1)
现象丰富生动、转瞬即逝、变化无常
的
,本质比较稳定;
(2)
现象是表面的,可以直接被感官感知;
本质是内在的,只有通过才能找到
《抽象思维》
要把握。
(学习要点)
3、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统一
(1)
本质是现象的根源,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2)
本质决定现象,必须通过现象来表现;
(3)
在一定条件下,本质和现象也可以相互转化。
[强调]科学的任务是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我们不能脱离现象来认识事物的本质,也不能让我们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现象上。
正确的方法是
—— 我们应该以现象为指导来开始。一旦入门,就必须抓住其本质,才能对事物有科学的认识。
8、闭环学习: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
1. 定义
(一)“感性认识”
,是人们在实践中使用的
《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
理解。这种认识是直接的、片面的、肤浅的,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二)“理性认识”
,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事物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这种认识是间接的、深刻的,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3)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是认知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完成这个跨越(质变)后,认识就从低级发展到高级。这个过程是通过思维在感性材料上进行的。
“去粗留精,去伪存真,从这里到那里,从外到里。”
过程来完成。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只有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理性认识。
这就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另一方面,感性认识需要发展为理性认识。
“真正的任务是了解”
在于——通过事物的外在现象深入到事物的内在本质,认识和掌握其规律。 (这就是我们常听到的:“从外到内”、“从浅到深”等等,哈哈)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它们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不能截然分开。
[强调]
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不存在“纯粹”的感性认识,也不存在“纯粹”的理性认识。相反,感性中有理性,理性中有感性。
[延伸学习]
哲学史上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对立起来,坚持一个目的,片面夸大,这是错误的。
理性主义
夸大理性知识的作用,否认感性知识的重要性,认为理性知识不依赖于感性知识。
经验主义
夸大感性知识的作用,否定理性知识的重要性,使知识停留在感性阶段。
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属于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
9、闭环学习:什么是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
,以物质材料的生产方法为主要内容
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从广义上讲,它包括:
(一)生产方法
——是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二)地理环境
——是指特定社会存在的自然条件的总和。
(3)人口因素
——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密度和增长率。
[分析]
在社会存在中
材料数据的产生方法
,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它决定了社会制度的性质以及从一种社会形式到另一种社会形式的过渡。
地理和人口只是
社会存在与发展
常见且必要的条件
,它们只起到加速或延缓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作用,但不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因为他们都无法决定社会的本质或其替代者。相反,它们的作用受到生产方式的限制。
2.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
,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
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它包括政治、法律、艺术、宗教、道德、哲学等一切精神现象和过程。
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辩证的。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客观的,不依赖于社会意识。
从根源和基础开始
,社会存在永远是首要的、决定性的方面,而社会意识是次要的,它必须依赖于社会存在。
【强调】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迟早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
(二)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绝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主动的,对社会存在产生反作用。
[强调]
一般来说,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反动、腐朽、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阻碍作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原理是马克思首先提出的。它为客观地研究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提供了基础。它可以使我们不被各种、复杂、偶然的社会现象所迷惑。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找出其深厚的物质根源。
10.闭环学习:什么是社会意识形态?
1. 定义
(1)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这和社会意识的理解类似)
一般指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反思形式。
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式。
(二)社会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阶级社会里,就有阶级。
社会意识形态是特定的、历史的。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形态迟早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
2、社会意识形态绝不是消极的、消极的社会存在;它是相对独立的。
出现在:
(1)
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存在,
在发展和变化中
显示为
不完美的同步性。
例如,社会意识形态有时滞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它可以预测社会存在的发展。
有时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经济表现出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例如,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不一定有先进的社会意识,而经济落后的国家却可以有先进的社会。意识。
(2)
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3)
社会意识形态是相互制约的。
(4)
——则具有相反的效果。
[强调]
所有这些社会意识形态的独立性都是相对的,因为归根到底是受社会存在的制约,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显示——
社会意识形态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整体。
[分析]
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时代
既有先进的社会思想,也有落后的社会思想,也有它们之间的斗争。
先进的社会意识总是与落后的社会意识相比较而存在的,并在斗争中发展起来的。这是一个普遍规律。
在社会主义社会也是如此。没有资产阶级同一切落后的、腐朽的、反动的思想的斗争,社会主义思想就不可能发展起来。 (有点“呵呵”的意思……)
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在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必须注重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否则社会主义事业就无法巩固和发展。
(未完待续,下一课我们将延伸学习“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另外,上一课的序号有误,请见谅。)
期待您点击我的头像进入空间,为改进我们小报告厅的工作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如果您能喜欢并关注,我将更加感激。
谢谢你们。
转载请注明: » 闭环式教学是什么意思(论闭环的重要性)
版权声明
本文为注册用户自发上传,不代表本站立场。
如有侵权,联系1626085909@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