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非常流行的关于中国式家庭教育的观点是:穷人想生孩子吗?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众说纷纭。有人会说:“想那么多干嘛,老师下来再说”,“孩子成长的如何,看他自己的造化”。
持有这种观点的家长比比皆是。
他们不仅无法为孩子提供正常的成长环境,甚至对孩子进行“道德绑架”。
“爸爸妈妈无能,但你也要不辜负你的期望”、“你的父母把你养成这样不容易”、“你不了解我们家的条件”。这样的话语充满了孩子们的生活。
如此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将自己所谓“人生的指望”都扣在孩子身上,不容许有任何喘息和反抗的机会。这样的家庭教育,事实上,是最失败的教育。
没有营养就分娩比根本不分娩更糟糕。随着00后的成长,他们开始整顿教育。 “父辈的辛苦,并不意味着下一代也要受苦。”
就像电影《家》中黎巴嫩孩子的独白:我希望养不起孩子的成年人不要生孩子,因为我不想记住关于我的只有暴力、侮辱、殴打和贫穷。童年。
每一个来到世上的孩子都希望被别人所爱,而不是成为生活中受苦的一块烂肉,遭受各种委屈和挣扎。
养育孩子不是“多双筷子的事”,家庭教育不是“压力鸡汤”。说“这一切都是为了你”意味着爱和陪伴。
或许有的父母会说,之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强调自己的辛苦与血汗,是想让孩子知道生活的艰难,让他们知而上进,让他们懂得父母的付出。
但从孩子的角度来看,这些父母的话会让他们陷入令人窒息的自我怀疑和内疚之中。
就像我曾经看到过的一句话:最让人窒息的父母,不是一味的压抑你,而是一边感受内心对你的爱一边压抑你。
这种强烈的负罪感,就像“以爱之名”的道德绑架,让孩子陷入自我矛盾和精神内耗的状态。
在心理学方面,苏珊福沃提出了“情感勒索”的概念。
是指关系中的一方利用对方的责任感、愧疚感、愧疚感等来控制对方,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需求。情感勒索有四种类型施暴型、自虐型、引诱型和悲情型。
最后一种中国式家庭教育很常见。把父母自己的牺牲转化为孩子心中的一座大山。
但其实,所谓的“爸爸妈妈因为你才这么辛苦”、“爸爸妈妈为你牺牲了那么多”等等,归根结底都是因为他们自己的不足让生活变得更好。能力。
下一代是希望和寄托,但也不是推卸责任。你要对自己的生活负责。您没有理由强迫您的孩子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经常刷到这样的短视频:年纪轻轻的父母,一贫如洗的家庭环境,却养育着三、四个孩子。视频中的父母,不仅毫无愧疚,反而自得其乐,得过且过。
虽然孩子是家庭未来的希望,但如果父母自己不能为孩子提供正常的家庭条件和教育,除了增加生活负担之外,还有什么好处呢?
在这样的“道德绑架”教育中长大的孩子,会因性情不同而产生两种结果。
一是自卑、敏感,认为自己拖累了父母,达不到父母的期望。
这样的孩子自我价值感低,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不敢勇敢追求自己的生活。就好像他牢牢地生活在父母的控制之下,整个成长环境充满了强烈的不配感。
另一类人则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对父母产生怨恨。成年后,没有知识、没有技能,游手好闲。
因此,为了避免中国式的家庭教育出现以上情况,合理正确的教育方式应该被每一位父母所掌握,没有一定经济基础就不要生孩子的准则也应该纳入思考的范围。
正如张爱玲在书中所说:如果生孩子就是为了继承自己的辛苦、贫穷、痛苦,那么不生孩子仍然是最好的选择。
生命的意义不是传承家族,而是活得精彩。
那些打着“生儿育女”、“上香”旗号的人,应该抛弃落后于时代的过时价值观。
00后纷纷行动起来整顿教育。 “生孩子不养孩子还不如不生孩子”的思想观念,正是一代年轻人责任感的体现。
父母和子女之间,是相互的成全。如果有一天你想生个孩子,希望能在拥有基本的物质经济条件后,给予他爱与陪伴。
让孩子站在您的肩膀上,走得更远。而不是在山脚下挣扎,看不到人生的方向。
转载请注明: » 你受苦了图片(你们受苦之多难道是)
版权声明
本文为注册用户自发上传,不代表本站立场。
如有侵权,联系1626085909@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