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40年前,11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的天才少年谢彦博,如今过得怎么样?
神童自古就有,少年班是针对早熟青少年的现代特殊教育模式。早在1974年5月,物理学家李政道就提出了开设少年班的想法。那时,李政道深深地感受到教育的落后。人才培养已经彻底停止,所以他认为可以从全国范围内选拔一小部分相对聪明的十三、十四岁左右的年轻人来接受大学培养。当然,由于一些限制,直到1978年才开设了第一个少年班。
那时,我曾一度被“读书无用论”所误导。神童宁波尤其受到大家关注。都是那个时代的青春励志大片。宁波是第一个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人,当时他只有十三岁。十三岁时,他在诗词、医学、围棋等多方面特长,不幸的是,这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深受身心无法调整的影响。 2003年出家,2018年还俗,但仍学佛。而42年前,有一个11岁的男孩,和他同时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他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个11岁被录取的男孩叫谢彦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78级初一学生。谢彦波出生于1966年11月,父亲是湖南医学院物理教师。他出生于湖南医学院家庭大院。一岁时,他被送到乡下,由奶奶照顾。直到到了可以上学的年纪,他才从农村回来。刚回来的时候,谢彦博很害羞,很少说话,感觉一切都是新的。那时候他说话不太好,他妈妈认为他长大了就没有未来了。
但谢彦博的父亲却不这么认为。他相信,只要好好引导儿子,他将来一定会成功。直到上学之前,谢彦博都不太会说话。当老师问他问题时,他有时不回答。他的父亲想出了一个好主意,那就给他讲匹诺曹的故事。故事讲完后,谢彦博问父亲:小木偶遇到这么多麻烦,为什么临走前不问问大人呢?这正是他父亲的想法。他立即说道:因为它不喜欢说话,所以不跟大人打招呼。从那以后,谢彦博明显变得活泼了一些,但还是有些害羞。
有一天,谢彦博的父亲突然发现二年级的儿子正在写高年级数学题。一问才知道,他居然能听懂五年级的课,而且能一口气听懂。所以父亲每天都会花更多的时间来指导他自学。谢彦博从小就自制力很强,给自己安排了合适的作息时间。我早上6 点左右学习,晚上8:30 睡觉。归根结底。我每天有五个多小时的学习时间,偶尔玩玩滚铁环。
三年级时,谢彦博学习了初中数学。四年级时,他完成了高中数学、物理和化学。五年级时,他已经开始学习大学几何和微积分。让他出名的是几场比赛。在湖南医学院二年级学生数学竞赛中,只有小学的他获得了第二名。长沙市高中生数理化再次取得好成绩。巧合的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正筹划开设少年班。采访中发现,11岁时,他的数学已经是大学一年级水平,其他科目都是高中水平。
就这样,十一岁的天才少年成为了少年班的第一名学生。但神童之路并不平坦。正如宁波所说:进入少年班在当时被认为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一个人有了这样的荣誉之后,如果用得好,那就是一种激励。如果用得不好,那就是一种动力。这是一种压力。他们小小年纪承受的压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而且承受得太早了。谢彦博入学后,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他年纪很小,基本没有生活自理的能力。
当然,他比宁波遇到麻烦要晚,或者说他比宁波幸运。世界给了宁波更多的掌声,他无法承受。谢彦博一直为自己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但他却很难克服人际关系的教训。少年班的成员几乎都是这样,转折点出现在18岁的时候。 1982年,他提前一年毕业,15岁时师从中科院院士于鲁攻读硕士学位。18岁时,师从周光召攻读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他和导师的关系一直没有处理好,他也没能拿到博士学位。他别无选择,只能去美国。在普林斯顿大学,他师从著名的菲利普安德森。此人于197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谢彦博有望成为未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不过,谢彦博和导师的关系仍然不好。教官嚣张,他更嚣张。更可惜的是,当时还发生了北大留学生伤害美国教授的事件。
谢彦博就这样回来了,甘正也跟着回来了。甘正的人生轨迹与他极为相似。他不愿回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随后患上精神疾病,一代神童被自己囚禁。谢彦博显然要好很多。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副教授,硕士。他一生本可以获得诺贝尔奖,但不幸的是,命运却发生了转折。谢彦博用了十年的时间才从旧梦中走出来。
现在他已经结婚生子了,过着平静的教师生活,教孩子,说不定几年后还要抚养孙子。回顾当时三大神童的事迹,不禁让人感叹。宁波长期批评神童教育,后出家为僧。长期闲在家搞政治,长期的心理压力导致生病。唯一稍微好一点的就是谢彦博,但只有他自己知道,他还没有放手。他们的不幸各有各的原因,而人际关系就是谢彦博的原因。如果他吸取了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的教训,他的生活可能会大不相同。
转载请注明: » 40年前的我(40年前的故事)
版权声明
本文为注册用户自发上传,不代表本站立场。
如有侵权,联系1626085909@qq.com删除